当前位置: 首页 佛协资讯 重点关注

提升素质 协同共育——宗教界“双通”人才培养的浙江实践

微言宗教
编辑:佛协办公室
2025-04-29

近年来,浙江省加强宗教界“双通”人才培养。2022年8月,浙江省民宗委与浙江工商大学合作举办浙江省宗教界“双通”人才研修班(以下简称双通班)。2024年7月第一届双通班43名学员顺利毕业,同年11月第二届双通班开班。双通班学员为浙江省宗教界中青年骨干,分阶段在校集中学习8个月,学习总时长2年。通过双通班2年多的实践探索, 现已走出一条浙江特色的宗教界“双通”人才培养道路。

一、紧扣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

除了深厚的宗教修为之外,“双通”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素养: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经典教义的创新能力、引领信教群众的能力、写作和研究能力。基于此,双通班精心设计有关课程。

(一)思想政治课程。提高学员的政治站位,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解决学员对宗教中国化“为什么化”的疑问。主要课程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宗教工作政策》《“五史”教育》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夯实学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底蕴,解决宗教中国化“用什么化”的问题。主要课程有《中国哲学史》《中西文化比较》《中华文化概论》《中国宗教通史》《论语导读》等。

(三)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深化学员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解读和准确阐释经典教义的能力,解决宗教中国化“怎么化”、如何实现“双通”的问题。主要课程有《宗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宗教教义的对读》《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解经讲经训练》《书法与国画》等。

(四)引领信教群众能力培养课程。努力培养会讲经、会解经、会写作、会研究、会管理、会交流的新时代宗教人才,解决宗教中国化“谁来化”的问题。主要课程有《公文写作》《倾听、沟通和演讲》《五大宗教基础知识》《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理论与实践》等。

(五)社会实践课程。开展宗教活动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化管理场景、传统文化发源地、博物馆、浙江新农村等考察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增强学员“五个认同”,坚定宗教中国化的自觉和信心,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六)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除了论文写作课程之外,给每个学员配备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严格遵照学术规范予以指导,直到论文答辩合格。

二、聚合优势资源,协同共育人才

宗教界“双通”人才培养需要政教学三界的紧密合作。双通班的师资队伍,秉持内外联动、专兼协作的原则组建,既有宗教工作干部,也有宗教界代表人士,还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三支队伍”各有所长、协同合作、优势互补。

(一)宗教工作干部讲政策。宗教工作干部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为学员讲授浙江省宗教概况,介绍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讲解宗教事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深入参与学员“宗教事务管理经验分享”课程,予以专业评价指导和现实问题的释疑解惑。

(二)宗教界代表人士讲实践。宗教界代表人士通过积极参与“宗教团体负责人进课堂”“宗教中国化实践经验分享”“解经讲经经验分享”等课程,为学员如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经典教义、如何推动宗教中国化传授经验,并作出良好的示范和榜样。

(三)专家学者讲理论。专家学者侧重宗教学理论和学术成果的讲授,通过系列课程和讲座,夯实和提升学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加深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理解和认同,提升学员组织参与宗教活动和引领信教群众的能力。

三、多种方法并进,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双通班在传统讲授的方法之外,还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增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一)师生协作。在“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中有两门课要求师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协作互助,共同完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宗教》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宗教》论文集,以增进学员的创新能力。

(二)经验分享。“宗教事务管理经验分享”和“解经讲经经验分享”课程由四个教学环节构成:学员分享,教师从形式、结构和思想性等方面予以点评,宗教工作干部从宗教工作层面予以点评,宗教界代表人士从经验层面予以指导。

(三)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类课程均采用实地考察方式,让学员在现场教学中充分体验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绚丽华章,以及宗教中国化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

(四)交流和讨论。诸如“五大宗教基本教义展示课”“共读一本书”等课程通过交流和讨论完成,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同进步。

(五)线上线下相结合。在课堂学习之外,布置在线学习教学视频、阅读经典著作、撰写读书笔记等,敦促学员保持学习状态、不断拓展知识面。

四、培训效果显现,素质显著提升

学员通过在双通班认真系统的学习,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为构建和谐的宗教关系奠定基础,为发现和选拔宗教人才提供窗口。

(一)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政治站位得以提高,学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不断增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认识已经入脑入心。文化认同得以增进,学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得以加深,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经典教义的能力不断提升,已有11名学员成为“金牌讲师”,承担起在浙江宗教活动场所巡讲的重任,带领信教群众探讨将宗教教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路。组织管理能力得以提升,培训期间所有的讲座、讨论、分享、交流、考察等,都由学员轮流组织、主持和总结,每位学员都被给予充分的锻炼机会,学员组织活动、发表演讲、概括总结等能力得到提升。

(二)为构建和谐的宗教关系奠定基础。双通班所营造的平等、民主、包容、开放的学习氛围和丰富多样的各类活动,为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学员虽然来自不同宗教,但是通过共同学习,交流互鉴,互学互通,实现共同进步。此外,不同宗教的学员利用课余时间参访彼此所在的宗教活动场所,了解不同宗教的信仰文 化,学员的视野得以拓宽,友谊也逐步加深,为不同宗教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三)为发现和选拔宗教人才提供窗口。双通班通过浙江省民宗委与浙江工商大学合作举办的形式,拓展了政界与学界沟通对话的渠道,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同时,宗教界代表人士参与到 “双通”人才的培养过程,增进了宗教团体对宗教人才的了解,双通班中有能力、有担当的学员被发现和重用。截至目前,24名学员已经走上省、市宗教团体领导班子的岗位。

(作者陆丽青、商琳的单位为浙江工商大学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研究院,郭家明、魏微的单位为浙江省民宗委。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专项课题成果)